IBM 科技事業部系統與儲存事業處技術顧問 鍾凱竹
隨著數位轉型浪潮推進,容器技術憑藉其靈活部署與高效率特性,已成為企業現代化基礎架構的重要支柱。然而,傳統虛擬化環境在面對雲原生、自動化與 AI 整合需求時,往往顯得力有未逮,也促使企業尋求能橫跨容器與虛擬機的新一代平台。尤其愈來愈多企業將「有狀態(Stateful)」的關鍵應用部署於容器平台,使資料的保護、可用性與營運持續性挑戰日益嚴峻。在容器應用導入初期,企業普遍仰賴外接儲存設備支援資料存取與管理。然而,若缺乏與容器協調平台(如 Kubernetes)的深度整合,在應用一致性備份、高可用性(HA)、以及自動化災難復原(DR)等關鍵需求上,往往難以對應容器架構的彈性與速度,成為營運風險的來源。以備份為例,若無應用感知能力的協調機制,IT 團隊將難以針對單一服務所涵蓋的多個 Pod 進行一致性備份與快速還原,而 Fusion 的備份單位設計即以應用程式為基礎,能一次性保護所有相關資源,簡化流程並加速還原,提升整體可用性。
為回應上述挑戰,IBM 結合多年企業資料保護與平台整合經驗,推出以 Red Hat OpenShift 為核心打造的 IBM Fusion 解決方案組合,涵蓋 Fusion HCI(超融合基礎架構)與 Fusion Software(軟體定義儲存)。Fusion 不僅具備容器原生的資料管理能力,更針對企業現代化應用所需的持久性儲存、跨叢集備份、應用一致性快照、多區域災難復原等功能進行預先整合。其中,Fusion HCI 為一體化設計的部署平台,內建 OpenShift 並預先整合儲存、網路、GPU 及管理元件,協助企業快速建置同時支援容器、虛擬機與 AI 工作負載的現代化平台;而Fusion Software 則提供獨立 SDS 架構,支援自建 OpenShift 環境資料持久化與保護,讓企業在 OpenShift 平台上即可實現一致性管理與資料韌性。透過與代理商群環科技的緊密合作,IBM Fusion 現已深入推廣至更多產業場域,幫助企業簡化部署、統一平台管理、加速資料保護流程,真正實現 Day 1 部署與 Day 2 維運的最佳化,成為邁向容器化與 AI 應用的關鍵推手。
內建六大資料服務,實踐容器原生的資料管理願景
IBM 科技事業部系統與儲存事業處技術顧問鍾凱竹指出,Fusion HCI 的核心價值在於提供真正容器原生的資料管理能力。不同於傳統為虛擬化架構而設計的 HCI 解決方案,Fusion HCI 專為 Red Hat 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(OCP)量身打造,並基於與 OpenShift Data Foundation(ODF)同源的 Fusion Data Foundation 技術,能與 Kubernetes 底層平台深度整合,支援應用層級的資料保護與運維自動化。例如,可針對完整的應用程式執行一致性備份與快速還原,確保涵蓋多個 Pod、資料卷與設定資源的服務能在短時間內完整復原,保障業務連續性。
IBM Fusion:
面向 OpenShift,整合 AI、容器與虛擬機的企業級平台,加速現代應用部署與管理
Fusion HCI 平台原生內建六大資料服務,構成混合雲端應用營運的核心基礎能力:
1. 持久性(Persistence):以持久性儲存卷(PV)為核心,企業可直接利用叢集伺服器的本地磁碟建立儲存池,實現簡單、高效且可擴展的容器儲存配置。
2. 韌性(Resilience):提供高可用性(HA)與多層次災難復原(DR)機制,支援多叢集備份還原、跨區域資料鏡像與策略導向的容錯部署,強化營運持續性。
3. 安全性(Security):支援靜態與傳輸中資料加密,並整合金鑰管理系統(KMS),協助企業落實資安與法規遵循要求。
4. 可移動性(Mobility):支援應用與資料於多個 OCP 叢集間順暢搬移,對應跨雲、異地部署與升級測試等彈性需求。
5. 資料編目(Cataloging):具備自動化資料標記與編目能力,特別針對非結構化資料,提供強化的搜尋與治理功能,也為 AI 建立語意理解基礎。
6. 內容感知型儲存 Content-Aware Storage(CAS):除上述五項核心資料服務外,Fusion HCI 亦針對 AI 發展趨勢導入第六項創新資料能力。平台搭載 Content-Aware Storage(CAS)技術,內建向量資料庫支援,特別針對 RAG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)應用優化語意檢索效率。同時支援 GPU 擴充,企業可於同一平台執行 AI 推論任務或小型模型訓練,實現資料儲存與 AI 計算的深度整合,協助加速生成式 AI 應用落地。
此外,Fusion 採用軟體定義儲存(SDS)架構,企業在導入初期即可透過伺服器內建磁碟快速建置統一儲存池,無需額外採購外接儲存設備,降低初期資本支出。隨著資料規模與效能需求提升,亦可彈性擴充叢集節點資源,或整合 IBM Storage Scale 等高效能儲存系統,以支援 AI 訓練、高 IOPS 應用與多區域部署,實現真正可擴、可進化的現代化資料平台。
整合虛擬化與容器平台,打造統一營運架構
進一步地,Fusion HCI 也支援 Red Hat OpenShift 虛擬化(OpenShift Virtualization),讓企業能夠在同一平台上同時部署與管理容器與虛擬機(VM)工作負載。他補充說,得益於 OCP 本身對虛擬化的原生支援,Fusion HCI 能在同一平台同時承載傳統 VM 與容器化應用,為企業提供逐步轉型的彈性路徑。企業可透過 OpenShift 的原生工具鏈,建立與操作 Linux 或 Windows 虛擬機,並從 vSphere、OpenStack、OVA 等多種來源匯入現有 VM,協助順利遷移既有虛擬化環境至 OpenShift 架構,降低轉換門檻與學習成本。
在 VMware 調整授權政策、支援模式與費用結構帶來營運成本變動的情況下,企業更需重新審視虛擬化平台策略。Fusion HCI 提供容器與虛擬機共存的統一平台,不僅可降低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,也能建構具彈性與可持續擴展的 IT 營運架構。透過 OpenShift Virtualization 整合,企業可在不打斷現有運作的情況下逐步轉型,回應市場變化與技術演進的挑戰。
更重要的是,根據 IBM 內部 TCO 分析,Fusion HCI 相較於傳統虛擬化平台在五年總持有成本上可降低高達 83%。這項成本優勢來自於簡化的軟體授權模式、硬體資源整合與一致化的平台管理架構,大幅減少日常維運支出,使 IT 團隊得以專注於應用創新與 AI 佈建。
在此架構下,企業可參考五步驟轉型藍圖,逐步從傳統虛擬化環境過渡至現代化平台:第一,持續現行營運模式;第二,研究替代平台選項;第三,開始預留預算以投資轉型;第四,規劃應用程式現代化路徑;第五,逐步遷移至新營運架構。實際上,已有多家金融與製造業客戶透過此路徑完成平台遷移,並成功導入 AI 工作負載。這項整合不僅帶來部署統一性與平台一致性,更能延伸 Fusion 的資料保護價值,無論是容器或虛擬機皆可受應用感知備份與災難復原功能保護,實現一致的資料治理與高可用性保障。透過同一套儲存基礎架構、相同的管理介面與策略執行邏輯,企業能有效簡化營運架構,提升管理效率,並建立兼顧傳統應用與雲原生應用的現代化平台路徑。
客戶選擇 Fusion 的關鍵驅動力:部署速度、運維效率與整體 TCO 優勢
他進一步指出,根據實際導入回饋(資料來源:IBM 2024 年 Fusion 客戶實務回饋調查),客戶選擇 IBM Fusion HCI 的主要原因,在於能同時強化 Day 1 部署效率與 Day 2 營運管理,並有效降低總持有成本(TCO)。在 Day 1 階段,企業普遍認為 Fusion 可加速 OpenShift 平台部署(76%)、促進應用現代化(48%),以及簡化 IBM Cloud Pak 的落地流程(43%);而在 Day 2 運維面,Fusion 強化備份/還原與高可用性(67%)、因應 IT 技能資源不足(48%),並協助導入企業級平台架構(43%)。
同時,Fusion 能提供 Cloud Pak、ISV、OpenShift 與儲存整合的一站式方案(43%),再加上 IBM 單一支援窗口(71%)降低跨供應商溝通成本,成為企業推動容器與虛擬化現代化的首選平台之一。最終,有超過一半的企業明確表示,Fusion 協助其大幅降低整體 TCO(52%),是實現雲端轉型與 IT 成本控管兼顧的最佳解方。
透過與代理商群環科技的策略合作,IBM 得以更深入觸及台灣本地市場的關鍵經銷夥伴,強化區域佈局。經銷商可依據不同客戶需求提供彈性組合:無論是 Fusion HCI 的一體化部署平台,或是 Fusion Software 的獨立 SDS 架構,皆可靈活搭配既有硬體環境,加值強化容器資料管理、備份、與韌性功能,為企業建立具擴展性與現代化特性的資料平台。
此外,Fusion 可對應現今企業在虛擬化轉型所面臨的關鍵議題。經銷商不僅能提供解決方案,也能成為企業轉型顧問,協助從既有架構平滑轉移,落實應用現代化,並以 Fusion 為基礎建構更敏捷、具備 AI 應用潛力的營運架構。
展望今後,群環將持續攜手 IBM,透過生態系夥伴力量,共同向企業傳遞 IBM Fusion HCI 與 Fusion Software 的價值,協助客戶在容器化與 AI 時代搶得先機,建立可長可久的營運致勝基石。
轉載自iThome:https://www.ithome.com.tw/pr/169142